
本報特約記者朱偉華(右一)在富家屯採訪。張士英攝
從哈爾濱驅車前往大慶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遠遠望去,遼闊的大草原在冬日披上了潔白的衣裳。道路兩側,喜鵲時而在樹梢盤旋,時而落在公路上。途經鬆林公園,登上新店林場的瞭望塔,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全國少見的、面積近6萬余畝的人工樟子鬆林,還有大片的楊樹林、榆樹林,在白雪的映襯下,茫茫林海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而就在十幾年前,這裡還是狂風肆虐,黃沙漫漫的“西北風口”。
杜爾伯特地處科爾沁沙地邊緣,是全國90個完整沙區縣之一。境內八大沙地、兩大荒坡,統稱“西北風口”。解放初期,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0.36%,草原沙化鹼化嚴重。本世紀初,生態“癌變”已至生死攸關。“沙田人,命真苦,一天吃進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這句民諺道出了杜爾伯特當年不堪回首的生態狀況。
杜爾伯特縣永勝村村支書張瑞河,是土生土長的坐地戶,他告訴記者現在住的富家屯以前叫大荒屯。“那時這后面就是一個大沙包,一點兒草也沒有,道北的房子都被沙子埋上了,村民都搬到道南住了,沙堆攆著人走。”張瑞河指著不遠處的一片沙棘林說。
“那時我們這裡的庄稼一年種兩三茬,因為種子經常被風沙刨光,一畝地打500斤糧都算大豐收。隻要風沙刮一天,就別指望過上消停日子。”陪同記者採訪的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吉寶亭補充道。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是黑龍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總人口25.5萬,其中蒙古族佔18.2%。原有草原469萬畝,全省最多,失去了草原,自治縣就丟掉了命根子。進入新世紀以來,縣委、縣政府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打響了一場風、沙、鹼兼治,林、草、水並舉的生態大會戰,建設黑龍江“牧業強縣、旅游大縣、生態名縣”。
草原全面禁牧,承包到戶經營管理。鄉鎮場落實不到位,警告、通報、追責,視情況給予主要領導通報、誡勉談話、調離。出台飼草種植、水利建設、奶牛小區建設優惠政策,使禁牧政策順利地得到執行。
“十一五”期間,全縣投入資金9000多萬元,治理“三化”草場103萬畝,草原面積恢復到380萬畝。牧草平均增高30多厘米,草原植被覆蓋率提高了49%﹔治理后的草場草群平均高35厘米,覆蓋率提高到75%,畝產草量由35公斤提高到132公斤﹔產草總量增長了20萬噸,年產值近億元。
全力推進“堵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