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遺憾:社會對醫生仍有偏見,兩次談話被刪節
談爭議:很多職務非自己想當,真話不等於真理
后遺症:廣東股骨頭壞死發病率隻有2.4%,贊成設立患者關懷基金
新心願:建立廣東呼吸中心,孫子能延續醫學道路
編者按
元宵佳節剛過,忙碌的一年又開始了。親愛的讀者,您還記得十年前那個戴著口罩的春天嗎?
2003年初,一種全新的非典病毒從廣東開始,向全人類發起挑戰。廣東省委、省政府率領全省人民奮起抗擊,打響了悲壯而慘烈的“廣東保衛戰”。這是為人民健康而戰,更是為人類尊嚴而戰。那些悲痛、感動和尊敬,至今歷歷在目、刻骨銘心。
那場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偉大斗爭,推動了科學發展觀思想在廣東的率先提出。十年來,廣東公共衛生“防疫大堤”已經筑起,成功抵御甲流、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傳染病﹔十年來,“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以醫療衛生事業為重要代表的民生事業得到極大改善﹔十年來,科學發展成為中國的時代強音,中國人更加自信堅定地奔向全面小康。
為紀念抗擊非典十周年,本報今起推出“抗擊非典 十年十章”系列報道,訪問重要親歷者,解密非典歷史,講述十年心路,總結非典遺產,提供經驗智慧,凝聚精神力量,推動科學發展。開篇獨家專訪“抗非旗手”鐘南山院士,敬請垂注。
核心提示
非典十年,鐘南山是無法繞開的標志性人物。
從全國“兩會”上為民鼓呼的“炮手南山”,到最近在中央電視台發表“灰霾比非典更可怕,誰都逃不掉”的刺耳直言,今年77歲的鐘南山依然活躍在時代的最前沿和媒體的聚光燈下。但在這些光環背后,鐘南山承受了多少壓力和誤解?回顧他人生中最輝煌的這十年,“敢說真話”的鐘院士又有什麼未曾說出的心裡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