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9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初冬的北京,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這段時間,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各路觀察家不斷猜測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牌”。盡管答案各有懷抱,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對未來中國“充滿期待”。
翹首等待三中全會“大新聞”的外國媒體,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歸納十八大以來中國道路的“歷史新起點”。他們梳理著這塊土地上那些雷厲風行的舉措與抓鐵有痕的成果,認定“國際社會有理由期待從中國新一輪改革進程中找到合作機遇”。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歷史新起點”。十八大之后短短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偉大事業偉大工程,用中國夢凝聚中國力量,以作風建設提振全黨精氣神。勵精圖治的改革舉措,奮發進取的務實行動,推動著中國現代化巨輪穩中求進、穩中有為,開創了黨和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開拓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形成了全黨全社會的新風氣。
這一年,面對復雜形勢,中國主動調控經濟增速,贏得了經濟運行的良好勢頭,換來了發展質量效益的穩步提升。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四大指標一致向好,速度、結構、效益同步改善。轉型發展再出發,中國經濟航船穿越激流、動力強勁。
這一年,簡政放權成為深化改革“馬前卒”,轉變政府職能釋放發展內生動力。敢啃硬骨頭,勇於涉險灘,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進程,從財稅制度試點改革,到金融領域制度創新,從創新驅動中關村科技引擎強勁轟鳴,到開放引領上海自貿區闊步起航,改革大業在深水區劈波斬浪、一路向前。
這一年,八項規定新風扑面,钱柜娱乐app鐵腕治黨。“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密切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教育實踐活動蓬勃開展。劍指作風痼疾,直擊官場積弊,8500多萬黨員經歷了深刻的思想洗禮,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一系列舉措,為現代中國打造更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這一年,民生改善難點變亮點。備受關注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強力推進,醞釀已久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籠,在經濟增速放緩之際,與之密切相關的就業卻創出歷史新高,民生投入增速高於財政支出增速,詮釋著“用政府緊日子換群眾好日子”的理念。推進教育公平的舉措在多地試水,戶籍制度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大氣污染防治讓美麗中國從實處筑建,多項民生舉措讓“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信念熠熠生輝。
這一年,國際舞台上一系列精彩的中國亮相,譜寫了中國夢和世界各國夢想交織共鳴的恢弘篇章,見証著中國外交新格局的確立。從咖啡飄香的拉美村庄到陽光明媚的加州庄園,從風景如畫的俄羅斯到驕陽似火的非洲大陸,從駝鈴聲聲的中亞大漠到鮮花錦簇的東南亞鄰邦,秉持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外交戰略,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積極推進周邊外交,“世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倡導,“國家核心利益”的堅定表述,向世界傳遞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氣度胸懷。
……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向來重“勢”。《孫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善戰者,求之於勢”。這一年,轉型的力度勢不可遏,攻堅的勇氣勢如破竹,發展的勁頭勢不可擋。有學者贊嘆“開局之勢,來勢宏大、氣象喜人”。
沒有盤點,就沒有發現。短短一年,一個國家能向著未來走出多遠?就讓我們在盛會召開之際,循著這一年的足跡,重溫這宏大開局的喜人收獲,回望我們共同走過的這段歷程。
自信,托舉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想
那些對未來中國充滿疑問和期待的旁觀者大概沒有想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自己這一代人歷史責任的勾畫,是從“夢想”的角度破題——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一年前的11月29日,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觀看《復興之路》展。習近平總書記實現“中國夢”的鏗鏘宣示,道出“接過這一棒”的領導者無比堅定的信心。
“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近25分鐘的講話中,9次提及“中國夢”,44次提到“人民”。話音落處,掌聲如雷,經久不息。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上任,就把實現復興大業定為施政方向、把成就中國夢想當做未來願景。“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成為喚起億萬人民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激發了中華民族“團結如一人”的歸屬感和進取心。
正如外國觀察家敏銳指出的,“這個能在人們心中激起共鳴的目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強烈歷史責任感”。夢想是信念的代名詞。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入闡釋實現中國夢的正確方向,深刻揭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媒體評述,這夢想蘊藏著綿延已久的“家國天下”情懷,折射著13億民眾內心深處的集體意識,展現了35年改革開放之后,這一代領導人不同尋常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順應13億普通中國人的新期待,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穿越現實迷霧的戰略眼光和魄力,一筆筆清晰地勾勒出深化改革開放、走向偉大復興的目標布局和現實路徑。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是實現夢想的必由之路。無論是2013年新年前夕的政治局集體學習,還是蓮花山上的緬懷、江城武漢的座談、湘水之濱的探訪,習近平總書記無不以“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勉勵,鼓舞人們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建設公平正義的法治中國,是實現夢想的制度保障。“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沿著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向前。
——以創新理念推動科學發展,是實現夢想的內生動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轉型發展的動力從哪裡來?結構調整的道路向何處去?中國科學院、天津、遼寧、湖南……每到一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促推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實現夢想的重要條件。“打鐵還需自身硬”,從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履職伊始推出八項規定,到全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推動黨的自身建設,“趕考命題”常說常新,激發起“生於憂患”的使命擔當。
——凝聚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是實現夢想的必然選擇。“隻有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時代呼喚宣傳思想工作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為精神“補鈣”,為發展鼓勁,積聚全社會團結奮進的正能量。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是中國夢想的世界維度。一年來,習近平主席踏訪五洲的足跡,中國向世界傳遞的,是“和世界共發展、與世界同分享”的願景。統籌自身利益與各國共同利益,統籌與大國、周邊及發展中國家關系,中國夢為全球夢注入鮮明的“東方元素”……
沒有科學的理念,就沒有一個國家的真正奮起。綜觀這一年300多個日日夜夜,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世界展示的,是一個執政64年的大黨勵精圖治的深刻思考,是一個走過35年改革開放歷程的大國更上層樓的治國方略。改革開放的中國航船駛向一個新的境界。
勇毅,弘揚攻堅克難的中國精神
無論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主題,還是作為一場范圍廣大無所不在的社會實踐,改革無疑都是這35年中國無可爭議的核心價值,也是考量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當之無愧的重要坐標。
或許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中,能夠讀懂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改革”這一關鍵詞的時代把握——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履職后第一次考察,就選擇了改革開放的地標深圳。“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宣示,振聾發聵。
半個月后,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五大關系,從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証統一,到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改革方法,體大思精。
今年7月,在武漢座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調研的6個重大問題,從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到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從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改革思考,全面深刻。
今年10月,在印尼巴厘島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重申,“通過改革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改革決心,明確堅定……
穿越春秋冬夏,跨越內陸大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改革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