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手”要真正有效——
市場一旦失靈,政府就要出手:“一袋奶粉”曾讓千家萬戶頭疼。今年,“奶粉進藥店”,最嚴監管重塑國產品牌公信力﹔“6家奶企罰款6.7億”,最大反壟斷罰單逼出奶粉降價潮。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在市場化改革中,政府不可隨意而為,但也不能無所作為。從“劃槳”變“掌舵”,從“全能”變“有限”,恰恰需要政府有擔當,把該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實將職能轉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當好“守夜人”。
用好“兩隻手”,呼喚政府“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歸位、缺位的到位、錯位的正位。十八大以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刀闊斧,展現了壯士斷腕的勇氣。
更好地兼顧效率與公平
“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改革開放初期,“效率就是生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人們的追求。今天,“財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慮”卻越來越多,人們對公平正義呼聲強烈。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和內在要求。種種不公平社會現象,並不是市場取向改革的必然結果,而是由於我們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就要在改革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勢,消除不完善因素,尋求改革的“最大公約數”,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避免“權難制衡,利難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