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方平:堅守根植深處的紅色基因
——寫在中國共產黨誕辰95周年之際
2016年06月30日14:20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一
上海,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一段偉大歷史的起點。
95年前的7月,法租界望志路106號,昏暗的煤油燈光照亮了中國。
那是一個狂飆突進的年代。在13名正當年的理想主義者跨入這座石庫門同時,中國政治舞台上涌現了300多個政黨。但隻有中國共產黨最終改變了中國的未來。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無數機緣巧合,構成了歷史必然﹔誕生在上海,同樣是歷史必然。這是一片得風氣之先的土壤,思想文化最活躍的窗口,又擁有恰到好處的政治“縫隙”。從這裡出發,中國共產黨始終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庄嚴使命。
95年前的黨的誕生地,65年前的工業母機,25年前的改革開放弄潮兒,時至今日“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角色定位,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生長,重塑了這片土地的命運。昔日列強狂歡的“冒險家樂園”,正一步步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從革命黨走向執政黨,從攻打江山轉向治國理政——這95年,無時不刻不富含著抉擇、考驗和挑戰。而終於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共產黨,始終詮釋著那句格言:“作始也簡,將畢也鉅。”
這95年,上海是起點,是見証,也是踐行者。開始的是歷史的篇章,見証的是信仰的力量,踐行的是道路的選擇。
二
1921年春天,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的李漢俊提問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如何改造現在的中國?
未等回復,他自答:“要解決此問題,不在共和,亦不在復辟。這般政治革命不能改造中國,過去既已証之,現狀亦証之。故吾人之努力,唯有社會革命之一途。”
那是中華民族危難當頭的時刻,革命需要一條出路。社會革命似有先例可循,俄國十月革命是一個路徑,德國社會黨革命也是一個路徑。7月的中共一大上,31歲的李漢俊和18歲的劉仁靜為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直到中共成立,這場爭辯也沒有得出明確的結果。在當年各路思潮薈萃的上海,類似的爭論不計其數。開放而多元,充滿活力,這是上海得天獨厚的優勢。
同時,這裡又像是一片灘涂。大浪淘沙之后,隻有經得起檢驗的思想,才會真正留下來,傳出去。
1921年的上海,中國共產黨人並不知道出路何在。日后的出路,來自實踐中一點一滴的艱苦摸索。從上海出發,這支當年的小團隊、后來的大政黨,經歷過無數考驗、無數試探。其中有過挫折、有過困頓、甚至有過九死一生。
所幸,始終堅定的是方向。
毛澤東曾經對斯諾說,有三本書對他的一生影響至關重大,其中一本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1920年夏天,陳望道將花了兩個月完成的譯稿帶到上海。在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成裕裡,維經斯基動用共產國際開設的秘密印刷所印出了第一批中文版《共產黨宣言》。那時的空氣中,還布滿白色恐怖的陰雲。
剛剛三十而立的陳望道並不曾想到,僅僅6年過后,《共產黨宣言》再版了17次。當大革命如火如荼,紅色的“共產主義幽靈”從上海遍布中國。奇跡就這麼出現了,它沖破了種種困頓、危險和阻撓。
而到90多年后的黨的十八大報告裡,有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
這是思想的力量,也是信仰的力量。
三
一個世紀之后,沒有血雨腥風,也少有生死考驗。但挑戰依然在接踵而至——從怎樣的路徑去尋得新發展?用怎樣的改革去破除陳弊?敢不敢動掉既得利益的“奶酪”?又能不能改變常年已慣的積習?
考驗從未停止,甚至甚於生死。這座城市最為需要的,還是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1978年,改革開放浪潮滾滾而來。上海並非一開始就走在潮頭。1991年大年初四,鄧小平站在新錦江大酒店頂層旋轉廳裡,望著一張嶄新的浦東地圖語重心長:“上海開發晚了,要努力干啊!”
老人的后半句話是,“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
前一年的4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開發開放浦東。在很多人眼裡,那並不是一個好時候——浦東開發開放比深圳晚了整整10年﹔開發時,中國經濟遭遇國際制裁,國際輿論對它投懷疑票。何況還有“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民諺,這裡與繁榮的外灘一江之隔,基礎之差卻令人咋舌。
1991年的這個春節,“姓社”還是“姓資”的紛爭還在影響著中國。思想的搖擺干擾著改革的行進。這不啻為又一個需要“出路”的關口。
開發開放浦東,像是一個奇跡。而上海相信奇跡。因為上海明白,要重振輝煌,改革開放是唯一的出路。
人們記住了那句寄語:“不要動搖。”浦東開發開放意味著全方位的觀念更新、制度更新、手勢更新,意味著破除積習、破除陳規、破除既有格局。從某種意義上,這就是一場冒險。就像當年13名青年悄悄走進望志路的石庫門,又悄悄走出來一樣,誰都不知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但認准了這條道路,思想在,信念在,定力就在。
還是鄧小平說:“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試第一個就要准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他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25年后的今天,浦東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奇跡來自膽識、來自智慧、來自遠見、來自堅持。而人們不斷地追問:今天的上海,還能葆有那份膽識、智慧、遠見和堅持嗎?
道路的堅持成就了上海,而信念的力量成就未來。時下,改革重任不亞於前,難度甚至遠甚當年。在改革“深水區”,剩下的已然都是硬骨頭,不啃掉就不能過關﹔在改革“試驗田”,需要創造、復制、推廣的新制度和新方法,亦考驗著改革者的擔當和智慧。
身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率先啃掉硬骨頭,率先打造試驗田,率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路徑,就是上海的使命。改革已向縱深行,值得重提的還是小平的寄語——“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也是因此,上海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一切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摒棄,一切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都要大膽革除,一切束縛創新創業創造手腳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徹底改變”。解放了思想,方才有改革動力。
改革動力,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
四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共產黨執政后的核心課題。
1949年,百廢待興。上海全境解放的第一個黎明,已經幾夜沒有合眼的27軍軍長聶鳳智說:“真想痛痛快快睡上三天!”陳毅聽到了,說:“不能睡喲,一天也不能。”
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就這樣開始了。而身為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責無旁貸成為共和國飛速運轉的“工業母機”。上世紀50年代的上海,共產黨人屢創第一:第一台國產磨床在上海問世﹔第一輛國產轎車在上海出廠﹔第一艘萬噸輪在上海起航﹔ 第一組雙水內冷發電機組在上海發電﹔第一台萬噸水壓機在上海誕生……
有統計顯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上海人民取得的工業成就,就超過舊中國100年。
這是上海的能力,也是上海的擔當,更是上海的共識——服務國家戰略,發展是第一要務,這同樣不能動搖。
而時至今日,始終立足國家戰略服務國家大局,也依然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