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6月22日,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前夕,“四有干部”的楷模、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谷文昌的雕塑在中央黨校落成揭幕。
當年,面對當地風沙肆虐,這位縣委書記立下錚錚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他帶領當地干部群眾,將不毛之地變成郁郁蔥蔥的生態旅游海島。
他“兩袖清風來去”,離世35年,其“清白持家、簡朴本分、為民奉獻”的家風至今仍為百姓津津樂道。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海,共產黨來干什麼?”
盛夏的東山,綠樹成蔭,湛藍的天空下,點點帆船出沒碧波間,細白的海灘上,游客們愜意享受美景。
東山,國家生態縣,全國首批12個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之一,年接待游客超過500萬人次。
然而就在60多年前,這裡幾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風沙肆虐,民不聊生。時任東山縣白埕村林業隊長的林龍光老人說:“當時東山一年有150天以上刮6級以上大風,220平方公裡的海島,林木僅有147畝,30多公裡的海岸線寸草不生。”
1950年,作為南下干部,谷文昌從老家河南來到東山,目睹當地群眾艱苦的生活,他大聲疾呼:“不把人民拯救出苦海,共產黨來干什麼?”
上世紀50年代,谷文昌帶領東山干部群眾先后8次大規模植樹固沙、挑土壓沙、筑堤防沙,種下幾十萬株苗木,盡管取得一定成效,但過了一段時間,樹苗和泥土就被大風刮走,堤壩也被海潮沖垮。
面對困難,谷文昌立下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曾是谷文昌警衛員的潘進程告訴記者,為了摸清東山的地質、氣候特點,谷文昌踏遍全縣412個山頭,把一個個風口的風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詳細記錄、繪圖﹔探訪每個村子,詳細了解地質特點、風沙出沒規律等信息。
1957年,廣東電白沿海種植木麻黃防風林帶成功﹔在東山西山岩林場,一位老農隨手種上的三顆木麻黃樹苗在風吹沙壓之下頑強成活﹔在白埕村飛沙灘,村民挖出了泥炭土,証明遠古時代東山曾經有大片森林存在,東山可以種樹!
谷文昌在白埕村安營扎寨,和林業隊員們一道,種下了20畝木麻黃試驗林。經過一段時間摸索,谷文昌總結出木麻黃種植的“六大技術要點”,並在全縣大規模推廣種植。截至1959年底,全縣共完成荒山造林4.3萬畝,流動沙丘種草5000畝,筑堤18條,種樹153萬棵,成活率90%以上,80%的飛沙被固定下來。
在谷文昌看來,樹和水是東山的命根子,是改變全島面貌的關鍵,防風抗沙取得成效后,他帶領東山人民挖塘鑿井,興建了22座水庫和705個大小水利工程,東山自此水美田豐,百姓不再受旱澇風沙之苦。
“兩袖清風來去”
“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谷文昌將這兩句話寫在了筆記本上,踐行了一輩子。
和群眾打成一片,不搞任何特殊,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