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全面建設時期鄧小平探索社會主義的思想認識成果

楊勝群

2017年01月19日13: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摘要]1956至 196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曲折中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期。鄧小平認同毛澤東提出的以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參與社會主義建設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重大問題作了務實、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提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要不斷調整和完善,社會主義具體制度應不拘一格﹔社會主義要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生產關系不能超越生產力發展的階段,哪種生產關系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就選擇哪種生產關系﹔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原則,要打破平均主義,讓農民富起來﹔社會主義必須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制訂經濟建設的長遠規劃,要以解決人民群眾吃穿用問題為中心﹔搞經濟建設要按經濟規律辦事,要搞一套管理制度﹔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社會生活中個人選擇的自由不應越來越小,而應越來越豐富﹔等等。這些重要的思想認識成果,為他后來領導黨和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准備。

  [關鍵詞 ]鄧小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社會主義制度﹔認識成果

  從 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到 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這十年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曲折中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期。黨雖然在指導思想上日益陷入“左”的錯誤,但一直是一邊犯錯誤一邊糾正,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仍取得了很多積極的成果,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參與社會主義建設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重大問題作了務實、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為他后來領導黨和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准備。本文擬對此作一較為系統的梳理。

  一、以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以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 1956年籌備和召開八大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獲取的一個十分寶貴的思想認識。1955年下半年以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弊端逐步顯露,促使中共領導人對蘇聯經驗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1956年 2月,蘇共二十大全盤否定斯大林,一方面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震動和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又揭開了斯大林的蓋子,為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破除對蘇聯和蘇聯經驗的迷信,尋求適合本國情況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提供了思想條件。在中國共產黨內,一時間形成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討問題的風氣。

  鄧小平在新中國成立后,曾在“問題至為復雜”的大西南主政兩年十個月,調中央工作后又長期分管經濟部門和文教部門的工作,非常了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面臨的實際情況。在參與籌備召開八大的過程中,他參加了毛澤東組織的聽取經濟部門匯報等調查研究工作。特別是,他不僅在 1956年上半年同朱德等赴莫斯科出席蘇共二十大,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弊端有切身的感受﹔而且又在下半年同劉少奇等再赴莫斯科協助蘇共中央處理波匈事件,對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照搬蘇聯經驗帶來的惡果有切身的感受。這些,使他對借鑒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教訓,總結中國自己的經驗,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了更清醒和堅定的認識。1956年 11月 17日,也就是在中共八大閉幕后不久,他在會見國際青年代表團時指出,革命和建設都不能照搬別國經驗和模式。並且指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鄧小平會見國際青年代表團的談話記錄,1956年11月17日。)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符合中國實際和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此在鄧小平的思想上扎下了根。

  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要不斷調整和完善,社會主義具體制度應不拘一格

  1956年蘇共二十大特別是波匈事件,暴露出社會主義的“丑陋”,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嚴重沖擊,也對人們已有的社會主義觀造成嚴重沖擊。在中國,波匈事件的發生是不是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行不通?成為人們思想上最大的疑惑。1957年 1月 12日,鄧小平應邀到清華大學為師生作報告,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對此作出解答。他說:“制度好不好決定於是否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應當說,我們現在的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是適合的,是好的。”他對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作了辯証的、實事求是的分析,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還不是完善的”,還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基本制度”要通過恰當的“具體制度”和方法去實現。關於社會主義具體制度,他主張不拘一格。他說:“隻要有利於發展生產,有利於發揮工人階級的積極性、創造性,能夠監督和防止領導上的官僚主義,什麼制度合適,就採取什麼制度。”怎麼樣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發展社會主義具體制度呢?他指出:“重要的是應當對那些正確的要堅持,對那些錯誤的要糾正,不完善的要補足。”(鄧小平在清華大學的講演記錄,1957年 1月 12日。)

  這是在中國剛剛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鄧小平對中國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問題的基本思考,成為他的社會主義觀和社會主義改革觀的基本觀點。“正確的要堅持”,“錯誤的要糾正”,“不完善的要補足”,后來則成為體現他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名言。

  三、社會主義要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生產關系不能超越生產力發展的階段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辯証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 1958年開始興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鄧小平是少有的堅持運用這一基本原理分析問題者之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鋪開后,以高指標、浮夸風、瞎指揮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的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左”的錯誤的症結之一,就是超越生產力發展的階段,主觀隨意地拔高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形式。被認為是人民公社樣板的河北省徐水縣,最早宣布實行全民所有制。1958年10月,鄧小平在徐水縣視察時提出,生產關系不要搞得太純,“除了全民所有制外”,還要允許“小集體”。接著他在雲南視察時明確批評:“現在不能肯定徐水是成功的”,徐水縣搞清一色全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