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多維度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要求和現實路徑

韓保江

2017年11月04日10:2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多維度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要求和現實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這段論述既闡明了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期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意義,又指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要求和具體路徑。在實踐中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和具體要求,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多維特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這段論述既闡明了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期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意義,又指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要求和具體路徑。當前,在實踐中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和具體要求,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多維特征。

  一國的經濟體系一般指的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主體結構、三次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及相應的自然資源、資本、人力資源、管理等生產要素配置結構的總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兩層含義:一是為更好呼應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設現代化國家需要的經濟體系。任何產業的興起和發展都離不開需求引致,尤其最終消費需求的引致。現代化經濟體系應該是由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引致和決定的。二是為更好呼應和適應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大趨勢的經濟體系。任何經濟體系從根本上都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決定的。如果把生產力發展和技術進步作為自變量,經濟體系就是因變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要充分反映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水平,而且要充分反映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及新產業革命的新要求。因此,現代化經濟體系應該呈現以下九個方面的主要特征:

  首先,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虛實共生、以實為主”的經濟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就需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從許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共生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共同特征。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許多發達國家大力推進“再工業化”的實踐來看,無論一個國家經濟有多發達,或是否進入后工業化,都不能忽視發展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美國推出了一系列制造業振興計劃,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創新技術,加快發展技術密集型的先進制造業。德國推出了“工業4.0”,意在穩定其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強國地位。因此,對於正處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發展大國,必須把發展實體經濟和振興制造業放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工作的首位。但同時也必須看到,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發展離不開金融和智能網絡等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的支撐及相互融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要重視“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又要重視“互聯網+制造業”“互聯網+實體經濟”以及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共享經濟。唯有妥善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既看到虛擬經濟的“寄生性”,又看到虛擬經濟的“獨立性”,防止“脫實向虛”,防止房地產泡沫化,最大限度地化解金融風險,有效率、更安全的現代化的經濟體系才能最終建立起來。

  其次,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經濟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地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既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更是實施新“兩步走”發展戰略,成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突飛猛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中國奇跡”。但是,粗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使得我國人口紅利幾近消失,土地、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唯有從根本上轉變依托人口、資源和投資等要素驅動經濟發展的方式,走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實現從“數量趕超”到“質量趕超”歷史性跨越,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成功建成高水平現代化國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希望。尤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世界各國都在以科技為核心推動創新發展,爭取主動權。美國強調“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是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力圖保持領先優勢和對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歐盟提出要建立創新型歐洲,探索歐洲復興之路﹔日本、韓國也出台了“未來開拓戰略”和科技發展長遠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全球范圍看,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同時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們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因此,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依托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創新來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高。

  第三,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協調平衡發展”的經濟體系。

  習近平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