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開放再出發,蘇州這樣干

2020年03月24日08:4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開放再出發,蘇州這樣干

疫情沒有阻擋蘇州開放再出發的腳步。截至3月18日17時,規上工業體量超過3.3萬億元的蘇州,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到100%,復崗率86.83%。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蘇州正以吳人之巧慧“繡”出開放新版圖——

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蘇州的發展機遇與瓶頸並存。著眼於實現增量與高質量動態平衡,蘇州選擇開放再出發。

再出發,並非拋棄傳統優勢,而是打破常規思維,一個“再”字,道出關鍵所在:改變傳統發展路徑依賴,不吃老本﹔改變自我滿足心態,干事創業。

有專家評價,蘇州開放再出發,正是當下中國之變的一個縮影。

突破天花板,熱力哪裡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徹底摒棄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進而致力於培育發展先進產能,增加有效供給,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孕育更多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記者來到江蘇太倉劉家港,見到一片繁忙景象。這裡毗鄰上海。600多年前,鄭和首次下西洋,就是從這裡起錨﹔蘇州的絲綢、茶葉、瓷器登上寶船,從這裡走向世界各地。

相較於2500年的建城歷史,改革開放的蘇州如轉瞬一瞥,但足夠驚艷。“蘇南模式”,讓蘇州嘗到了改革開放的甜頭。如今,蘇州一天所創造的經濟總量相當於20世紀80年代初一年的數值。

到2020年,蘇州火熱程度已可以濃縮到以“小時”來衡量:

1月2日,江蘇省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上,開工產業項目共252個,總投資1911億元。

24小時后,“蘇州開放再出發大會”上,現場就簽約556個重大項目,投資總額7359億元。

就在這次會上,四幅熱力圖將現場“引燃”:106條投資考察線路、230個平台載體、68.8平方公裡產業用地區域、175個合作項目和718項合作需求。

此后,不到100個小時,各地已分解落實:

——蘇州工業園區,58個項目集中簽約、落地。

——吳江區,同裡天空之城總部基地落地。

——常熟市,有10個項目簽約落戶。

“蘇州之熱”扑面而來。“熱”的背后,是蘇州干部群眾尋求發展突破的急迫心情。

用經濟密度來衡量,今日的蘇州一平方公裡的土地可以創造超過2億元GDP,在全國遙遙領先。然而,一些企業受制於低端出口加工,工業企業從2014年起增長放緩。修復低效這塊發展短板勢在必行。

通過大量調研,蘇州人找到問題症結——二八效應:蘇州效益較高的工業用地大約佔總量的20%,創造了80%的稅收﹔反之,其余80%的用地,卻隻貢獻稅收的20%。

與很多城市一樣,蘇州工業用地指標一度逼近極限。面對逼仄的土地空間,怎樣進行招商,曾一度讓政府犯難。

如何解題,答案就在四張熱力圖上。

蘇州城區西北角黃橋街道,是熱力圖上的一個點。以前,這裡是典型的老工業鎮,用地達到極限。現在,他們在0.4平方公裡的產業用地上規劃高層廠房,平均容積率由之前的不足0.5,提升至2.5。騰籠換鳥后,可一次性置換出近2平方公裡的鄉鎮工業用地。

在蘇州,土地開發強度大與挖掘空間資源之間並不矛盾。記者仔細查看熱力圖,最大地塊,超4平方公裡,位於張家港﹔最小地塊,在土地緊缺的姑蘇區,也推出了2塊。今年,蘇州新推出的68.8平方公裡可用產業供地,就是這樣被一點一滴摳出來的。

“畝均產值”是衡量經濟效益相對准確指標。蘇州對5萬家工業企業摸底,發現一組重要數據:其中,A類企業(畝均稅收47.47萬元)和B類(畝均稅收10.67萬元)佔總數一半以上,貢獻了全市95%的工業稅收。反觀3000多家D類企業,畝均稅收1.46萬元的,隻佔總數不到8%。

分類施策,蘇州提出了差別化發展政策,讓A類、B類工業企業享受到稅收減免。從今年開始,對D類企業加收電費倒逼轉型。

多重政策疊加,調控效果顯現,D類企業不斷減少。過去4年,僅高新區一地就累計淘汰落后產能企業211家,盤活低效用地4630畝。

記者來到高新區的NGK(蘇州)環保陶瓷有限公司,公司從生產、研發、銷售到行政辦公,都集中在一棟樓裡。上個月,企業佔地108畝的二期工廠投產,預計畝均稅收將超100萬元。

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政府不能隻看企業經濟總量,而是要“畝產論英雄”,講究高質量的發展。對此,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焱評價:“一個地區的強,關鍵在於工業強。而工業真正的強,必須依靠高質量的企業來支撐。”

“螺螄殼裡做道場”,這是蘇州人的智慧,更是發展決心。

“隻要是符合蘇州未來發展定位的產業,我們用地一律保証,要多少地有多少地,要多少空間有多少空間。”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底氣十足。

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給蘇州經濟注入了新動能。2019年1月至11月,蘇州進出口總額達2924.8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份額提升至21.4%。

發展不能空喊口號,要殺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在蘇州,這已成為一個新共識。

十年磨一劍,定力哪裡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開放促進我們自身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

最近,蘇州有一個消息振奮人心。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把中國原創藥賣出了15億美元“天價”,這是國內企業第一次把創新生物藥的國際市場,授權給世界500強制藥集團。2011年入駐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園的信達生物,蟄伏近10年,終於發力。

眾所周知,醫藥產業的發展門檻很高,長周期、高風險,投資生物醫藥,就相當於投資科研,很多地區也熱不過三五年。生物醫藥產業,為什麼能在蘇州扎根?

“一個生命科學公司,哪怕只是中小企業,一落戶蘇州,就會有相應支持政策。公平的營商環境,讓市場有信心,企業願意落戶。十年磨一劍最終讓產業獲得從0到1的新生。”在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園負責人龐俊勇看來,園區和企業能耐得住寂寞搞科研,完全得益於優良的營商環境。

在昆山生物醫藥產業園,小核酸產業同樣也正處於業內風口,備受業內關注。目前,5個新藥已處臨床三期,“做核酸、到昆山”成為業界共識。

“十幾年了,這裡的產品處於研發階段,沒有產生直接稅收,但是昆山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換了六任一把手,產業園一張藍圖干到底。”昆山生物醫藥產業園負責人荀標告訴記者,小核酸的發展得益於當地的營商環境,政府沒有盯著眼前利益,而是投入真金白銀,將產業扶上馬,還送一程。

敢於為未來買單,恰恰體現蘇州人的高明之處。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之初,蘇州就嘗試新模式:政府搭建起生物醫藥產業平台,引入專業孵化團隊,輸送優質項目﹔政府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負責宏觀規劃和考核,讓專業團隊具體運營,共同撬動資源服務企業。

十年深耕定力,終於繁華綻放。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已連年保持20%~30%的增長,企業已有3000家。不到兩年時間,港股新上市的生物醫藥類公司,蘇州板塊佔了將近一半。

“在轉型期,蘇州果斷按下重塑新營商環境加速鍵。”蘇州科技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徐天舒認為,蘇州營商觀念正在躍升——不賺快錢,做,就作長久打算,反而給市場帶來穩定預期。

十年磨一劍,看似是慢了,實質上,通過營造出比其他城市快一步的營商環境,反而堅定了企業轉型升級的信心。

慢與快,靜氣與沖勁,在蘇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詮釋著這座古城的開放活力。

面對激烈的城市競爭,以營商環境為突破口,蘇州找到自己的城市哲學:政策上再加一點。

人才,加一點。3年內,蘇州將引進1萬名高質量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年薪高於40萬元的高端人才,按個人薪酬5%至20%給予每年不超過40萬元的獎勵。

“蘇州對高端人才的獎勵政策,人有我必須有,可以加一點。”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王翔說。

項目,加一點。3年內蘇州滾動遴選1000家創新型項目企業,參照國家高新企業所得稅政策給予3年獎勵﹔3年內新建科技創新載體100家,對具備重大創新能力的創新團隊給予最高5000萬元支持……

藍紹敏表示,任何一個好項目,蘇州比任何城市可以再加一點。

加一點的背后,是蘇州有把營商環境一挖到底的勇氣,是蘇州開放再出發的誠意。

點滴匯聚,如大潮滾滾,營商環境的變化,給蘇州帶來新的發展紅利:

——傳統優勢再升級。太倉從“德企之鄉”轉型為“中德創新之城”,集聚了320多家德國企業,在中德創新園每平方公裡德企密度達15家,其中制造業德企約佔全國的10%,畝均產值、利潤、稅收分別達1400萬元、150萬元和110萬元。

——全球資產配置新版圖。僅相城一區就在日本、以色列等國揭牌設點,做到點對點招商和科技合作。到2022年末,蘇州將在全球布局建設50家海外離岸創新中心。

——營商環境推出“蘇州最舒心”標准服務。蘇州對減稅降費落實情況進行審計,截至去年9月,共向455家企業退回資金2.24億元,並促使相關部門優化服務流程。

蘇州,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誠如一位蘇州干部所說,蘇州營商環境的提升不會止步於此,繼續找到蘇州新的比較優勢,提升城市新的軟實力,便可從容應對未來競爭。

錨定再出發,干勁哪裡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要做發展的開路人”。

“填好資料后兩個小時就領到了電子營業執照,做夢也沒想到能成為一名創客。”昆山的外賣送餐小哥孟鵬超,是“好活”App上第10萬名個體商戶,通過“好活”平台,他能獨立接單,與企業直接合作,讓收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