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唱響勞動最光榮的時代樂章

——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奮斗的勞動楷模群像

本報記者 鄭 莉

2020年11月23日14:15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唱響勞動最光榮的時代樂章

10667個集體,31515人次——這是自1950年至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召開的15次全國勞模表彰大會累計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總數。

2020年,這個數字再次刷新——將有新一批勞動楷模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至高褒獎。

70余年來,新中國經歷了滄桑巨變,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趟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庄大道。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勞動模范始終與祖國同成長、共命運,以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為國家繁榮富強添磚加瓦,立足平凡崗位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用勞動的雙手澆筑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不朽豐碑,鼓舞億萬勞動群眾乘風破浪、奮勇前進。

創造,勞模群英勇立潮頭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生劉文清從報紙上看到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這次大會標志著我國科技工作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對於接受表彰的826個全國先進集體和1213名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24歲的劉文清充滿了崇敬,但他絕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也會作為“全國先進工作者”,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

這一年,劉文清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帶領科研團隊隻做了“一件事”: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國家對環保領域的需求完美結合,特別是在國內率先系統開展了光學與環境科學的交叉集成創新研究。

當獲悉自己成為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擬表彰人選,已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劉文清內心百感交集:“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中國夢’是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

為追求國家富強,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還有兩位一線技術工人——何光華與潘從明。2020年1月10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們的創新成果斬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的何光華有個響當當的稱號——“電纜醫生”,她攻克了高落差環境下高壓電纜施工損傷引發故障的世界性難題﹔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潘從明則有一項“獨門絕技”——用一雙眼睛就能在渾濁的液體中,甄別和捕捉那些若隱若現的稀有貴金屬。

時代為勞模創造了展現才干的舞台,勞模也成為一個時代的創造者——

劉文清帶領團隊構建了我國大氣環境綜合立體監測技術體系。今天,人們最關注的大氣細顆粒物PM10和PM2.5監測,就是由他的團隊提供技術設備支撐。

何光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項目,不僅在全國電力、石油、鋼鐵、化工等各行業規模化應用,還推廣至德國、瑞典、新加坡等國,有效提高了城市供電可靠性。

潘從明的創新成果可以從銅鎳冶煉同時提取8種以上稀貴金屬,而這正是精密電子、航空發動機、燃料電池、光纖制造等國家戰略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

劉文清、何光華、潘從明……他們是勞動者中的普通一員,但他們心中始終堅守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志向,在日復一日的默默耕耘中,創造令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

70余年來,扛起這份擔當的勞動模范群星璀璨:有“高爐衛士”孟泰、“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寧肯一人臟、換來萬人淨”的時傳祥、新中國唯一連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申紀蘭,也有“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工人發明家”包起帆……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離去,但他們的事跡依然是傳奇,激勵著一批批生於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勞動者,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拼搏奮斗、攻堅克難,勇立時代潮頭。

跨越,勞模精神驚艷時光

2016年,陷入虧損困境的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做出一個重要決定:拿出100萬元交給集團工會開展“百萬一重杯”勞動競賽,為科技人員、勞動模范發揮作用搭建平台。

中國一重水壓機鍛造廠大班長劉伯鳴,親身參與了這項龐大的競賽活動,以他帶領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為主體,帶動覆蓋廠裡各生產領域的十余個創新工作室,共同圍繞重點、難點立項創新,攻克工藝難關,填補行業空白,打破了國外壟斷,為中國在超大鍛件制造領域贏得了國際話語權。與此同時,他也見証了這家作為“一五”時期國家重點工程的老國企,在“十三五”時期煥發了新活力,實現了全面振興。

2020年,在萬噸水壓機崗位上默默工作20余年的劉伯鳴,將收獲人生中的至高榮譽——他的名字出現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擬表彰人選公示》名單中。但他覺得,這個榮譽並不是給他個人,而是他身后站立的千千萬萬產業工人和不計其數的工會干部。

勞動競賽出英模。工會組織的勞動競賽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形態和內涵,走出了一大批擁有高超技術和創新能量的勞動模范、技術能手和工匠人才。而自誕生那天起,勞模就被黨和國家寄予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的厚望,勞模精神則成為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勇敢前進的精神動力。

全國勞動模范代旭升,被譽為新時期石油工人的楷模,不僅因為他立足採油崗位完成獲獎革新成果68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更因為他利用勞模創新工作室和勝利油田採油技能大師網等平台,帶出了上千名徒弟,為廣大青年工人解答技術難題。

勝利油田孤島採油廠採油工唐守忠在代旭升眾多徒弟中顯得十分出眾。2008年拜師代旭升后,唐守忠開啟了“彪悍”的職業生涯:提出應用合理化建議172條,有100多項創新成果獲獎,擁有55項國家專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齊魯大工匠。

“工人有技術才能更有力量,有工匠精神才能更有作為。”以唐守忠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如今已經有150名成員,全部是技術骨干。在內部帶徒的基礎上,工作室成員跨地域、跨二級結對帶徒,並創新實施了任務帶徒、革新帶徒和項目帶徒,導入傳承、傳技、傳業、傳道的師帶徒路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