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6日10:02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呂拱南,1939年3月生,福建廈門人,工程師。1980年12月起先后任廈門市計委科長、常務副主任﹔杏林區委副書記、區長﹔市台辦副主任、巡視員。
採 訪 組:沈凌 路也 胥晴
採訪日期:2017年6月6日
採訪地點:廈門賓館
採訪組:呂主任您好!習近平同志1985年來廈門任副市長的時候,您在市計劃委員會工作,你們見面的時間比較早吧?
呂拱南:是的。近平同志剛來廈門當副市長,我們就見了面。當時,市計委的辦公室在政府辦公樓的二層,他在三層,他來二層走了一圈,跟大家一一見面握手,讓人感到特別親切。
近平同志任職廈門時,我是市計委的一名副主任。近平同志是副市長,跟我們這些工作人員也就是打個照面,不一定能給他留下什麼印象,但他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卻是很深刻的。我清楚地記得,他那天穿著褪色的中山裝,頭發大概有半個月以上沒理了,比較長。我形容他是“從農村出來的干部”。因為當時廈門這邊的干部在著裝上已經先走一步,不穿那種四個口袋、有蓋子的中山裝,而是穿沒有蓋子的三個口袋的中山西裝了。
起初,近平同志分管農業、農村、同安縣,以及經濟協作辦(主管國內省市到廈門來的企業的批准、管理,即“引進來”),這些都不在計委口。后來近平同志當常務副市長,我和他的接觸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採訪組:在您后來和習近平同志的接觸中,他又給您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呂拱南:隨著接觸的增加,我對近平同志的了解也逐步深入。在我看來,他為人忠厚朴實,淳朴坦然,不講官話,說話實在,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考慮問題非常全面周到。
近平同志非常謙虛、低調、平和,對別人很尊重,如不管是什麼職務的人,他都按廈門地方的習慣稱呼,不會直呼其大名(連名帶姓),使人感到親切。每次到基層調研或者出差之前,他都會對我們這些同行人員做“安民告示”,明確意圖、行動安排,要求我們自己做好准備,他很細致周到,甚至連住宿、交通都親自安排或過問。
我想,近平同志這種優良品行,來自良好家風的繼承與社會磨礪的熏陶。他出生在革命家庭,父母嚴格的管教使他與同時代成長的普通孩子別無兩樣。他跟我講,他在北京胡同裡長大,是地道的“胡同”孩子。艱苦、耐勞、奮發,從小就在他身上刻下深深烙印。父親的勤奮、嚴厲、平易近人、工作上的認真、善待他人的美德,都一一被他繼承下來。這些美德在他艱苦的陝北知青歲月中派上用場。
在陝北農村的七年時間裡,近平同志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使他深深地了解群眾所想、所盼、所求。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扎根於他的人生價值體系裡。他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央國家機關,但從未忘記基層農村的盼求,就再一次選擇到艱苦的冀中大地為改變農村農民的面貌而奮斗。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指出,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有出路,興辦經濟特區是最前沿的開放形式,要大膽探索、敢闖敢試,殺出一條血路。面對國家戰略機遇和人生鍛煉的機會,他來到廈門經濟特區工作,人生道路從此邁入更為重要的關鍵一步。
近平同志曾親口對我說:“我的價值觀、人生觀來源於我的家庭,來源於我在陝北艱苦地方上山下鄉,來源於勞苦大眾,所以我就選擇走從政為民的道路,不會走別的道路。”所以他現在能非常堅定地說“不忘初心”,他不是激情之下說出這樣的話,而是有著深厚家庭根源、社會實踐根源的,這些使他能夠堅定地全心全意為人民大眾、為振興中華而奮斗。可以說,能夠有近平同志這樣一個領袖人物,是黨之大幸、人民之大幸。
採訪組:請您回憶一下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時主抓哪些方面的工作?
呂拱南:近平同志的工作方法很好,所以我們都願意在他手下工作。他的思想境界也很開闊,給人以很大的啟發。他剛來的時候,市裡安排他協助王金水工作,后來他自告奮勇抓農業。
1987年,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以后,近平同志在主抓發展戰略的同時,還主抓八大工程中的信息工程、筼筜港(筼筜湖的舊稱)污水治理和特區道路工程及其他重大項目(八大工程分別是:港口、飛機場、電力即杏林的發電廠、自來水、郵電通信、特區道路工程、筼筜港污水治理、信息工程)。我在他直接領導下,還聯系廈門煙廠、同安礦泉水廠、同安銀城啤酒廠等項目建設,每次都是近平同志親自找我了解項目具體情況和進展,布置我去把一個個事情落到實處。他隔一段時間就會主動過問一次。近平同志是一個心很細的人,他不講虛話,問的問題都很具體,我善於搜集與記錄,背包裡全是材料,要是忘了數字,就趕緊拿出來看,近平同志一問,我就能很快給他答案。這樣一來,近平同志就比較多地找我了解情況、布置工作。
採訪組:廈門國際銀行是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習近平同志當年很關注這個銀行的開辦。請您談談這方面情況。
呂拱南:廈門國際銀行是上世紀80年代經國家批准的首家中外合資銀行,近平同志對這家銀行確實關懷備至。他參加開業典禮並接見香港貴賓,還多次親臨指導工作。2010年來廈門時,仍然惦念著國際銀行的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