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近千名青年學子深入騰格裡沙漠

九年青春接力 在沙漠種“綠洲”

2022年08月12日08: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9年來的每年暑假,位於甘肅東北部民勤縣的騰格裡沙漠中,總會出現一批大學生的身影:他們挖開一個個沙洞,種下梭梭幼苗﹔他們排成接力長龍,在沙丘上給腳下的幼苗澆水﹔他們收集一個個玻璃瓶子,在沙漠中擺出長線指引方向……他們是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綠勤行”社會實踐團隊。

近日,2022“綠勤行”實踐團再次集結,踏上了深入沙漠的旅途。“這幾十個孩子又要到沙漠來了。”提起“綠勤行”團隊,駐扎在騰格裡沙漠的博龍沙產業公司梭梭基地負責人曾令龍露出了笑容,“希望你們在這裡體驗治沙,回去后大力宣傳治沙,讓全世界都看到沙漠化問題亟須解決。”

“將民勤從風沙裡救出來”

“綠勤行”實踐團的成立,源於當時的隊長呂美望看到的一篇報道。報道中說,被沙漠三面包圍的甘肅民勤縣,如果放任不管,將在17年內被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合圍吞噬。

就這樣,最初的治沙夢想匯聚了15名志同道合的南航青年,他們輾轉乘坐33個小時的火車到達民勤縣,每天步行20公裡進出沙漠,制備麥草沙障、滅鼠護林,用14天的時間鋪下了1000平方米的麥草沙障,種下了100公頃的護林植物,決心要為“將民勤從風沙裡救出來”做點什麼。

這一治沙行動從2014年團隊成立持續“接力”至現在。今年暑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青年學生牽頭,“綠勤行”實踐團再次啟程,集結了來自北京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162名成員,分兩批前往騰格裡沙漠。

氣候干燥、缺乏水源、住宿簡陋……惡劣的環境沒有阻擋團隊的腳步。“每天的種植工作其實有些單調。”團隊成員李雲雲說,“不過當埋頭種植一天,回頭眼前映現出片片‘綠洲’時,我們覺得付出的所有汗水都值得了。”

9年來,累計有近千名隊員致力於在漫天黃沙中創造“綠色奇跡”,治沙超過20萬平方米。

沙漠裡的創新

由於沙漠具有日照時間長、水分蒸發迅速、水資源嚴重短缺、鹽鹼化嚴重等特點,很少有綠色植物能存活下來,隻有梭梭、毛條、花棒、沙棘等沙漠植物能勉強形成植被。這樣的植被不僅能固定沙土、阻擋風沙,還可以作為沙漠特產,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

在實踐開始的前幾年,“綠勤行”實踐團採用直接挖坑種種子、用盆端水澆水的方式進行種植。但最終多數種子被老鼠刨出,剩下的少部分“幸存者”也成活率堪憂。

后來,團隊曾嘗試採用營養杯培育幼苗再移植、灌溉的方法,雖然將幼苗的成活率提升至60%-70%,但種植方法過於煩瑣,並不適宜在沙漠中大面積種植。

為提升植物存活率和種植效率,今年團隊採用了全新的種植方法——直接栽種冷凍苗,保持一定種植間距,沿直線開辟種植點后直接用車拉水罐澆水。這一種植方法既保証了澆水效率,又大大提升了梭梭苗的存活率。唯一面臨的挑戰是,團隊需要在4-5天內完成大批量的種植,否則冷凍梭梭苗會因高溫無法存活。

在種植過程中,團隊遇到了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綠格”實踐團隊,在交流了種植方法后,雙方決定合作採用兩名男生輪換“挖坑”、一名女生“插苗”的小組合作模式,種植速度從半天20捆提高到了半天70捆。

在大伙兒的共同努力下,團隊完成了200捆、近兩萬株冷凍梭梭幼苗的種植,種植面積達14萬平方米,極大提升了種植效率,實現了與前8年種植面積總和相比翻番的突破。

實踐結束前,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志願者來到種植好的沙丘觀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