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04日08:0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3月3日电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科研机构加紧开展科研攻关,积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
军令如山,闻令而动。在决战之地湖北,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相关企业等迅速行动起来,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集中优势兵力打响科研攻坚战。
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一系列科研成果迅速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投入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临床救治:集智协作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命抢救——
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内,一名50岁的男性患者呼吸衰竭,即使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情况下,氧饱和仍达不到目标值。
是否需要上ECMO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衰、心梗、暴发性心肌炎等情况?
危急时刻,同济医院与前来支援的上海华山医院9个学科、10名医生共同开展多专科临床支持救治危重症患者。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肾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共会商,护心队、保肾队、气管插管队等多专科临床支持小分队齐上阵。
2月28日,这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ECMO体外心肺支持,恢复自主呼吸。
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疫情防控关键阶段的重中之重。
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黄璐琦、张伯礼、陈巍、乔杰、仝小林等10位院士集结团队齐聚湖北;
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医务工作者中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心血管科和麻醉科的专家达到15000多人;
……
集中全国医疗科研专家之力,汇聚多学科力量,全力投入疫情防控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病情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科学预判,及时调整诊疗策略、展开科学救治,不断提升湖北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水平。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样一种此前未知的冠状病毒群体新成员,守正出新、勇于突破的科学精神,也托举起生命的希望。
2月19日,一份CT检查结果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倍感振奋。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接受血浆疗法治疗后,肺部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呼吸更加顺畅,之前的胸闷呼吸困难有了明显好转。
在缺乏特效药的情况下,能否将治愈病例血浆用于重症患者救治?在没有临床实验、没有数据对照的情况下,实施血浆疗法会不会有风险?
“这一突破,确实不易。”探索使用新冠肺炎血浆疗法首批医院之一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本德说,在新冠肺炎治疗上,血浆疗法属于全新的课题,但这一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提出后立即得到省科技厅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得以边申报边落实。
目前江夏区接受血浆疗法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的已治愈出院,其他患者也初步达到预期疗效。
边实践边总结,边探索边推广。在举国抗疫的非常时期,包括恢复期血浆治疗在内的新技术、新疗法等科研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应用,被写入多次更新的诊疗方案之中。
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相协同,也让更多患者摆脱了病魔的束缚。
2月26日,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院内的“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里,工作人员吴志婷把盛有药方中包含的单味药的药瓶取下来后,逐一扫描确认,准备制药。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尽管天气阴雨,但走出方舱医院的那一刻,商女士的笑容无比灿烂。2月26日,首批23名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首个中医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治愈出院。商女士是其中一员。
初进方舱医院时,她胸口疼痛,气喘胸闷、不能侧卧,“吃了三天汤药,这些症状都消失了”。
“临床发现,中医经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湖北省中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专家杨毅说。
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一大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国家卫健委第三版诊疗方案,并在后面几版不断完善。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专门设置了中医治疗内容,针对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和恢复期列出了中医诊疗方案。
2月25日,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朱莹(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戴飞跃(中)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号脉。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湖北还以方舱医院为重点,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治疗。16个方舱医院同步配送中药汤剂和金花清感胶囊等4种中成药,中药使用率99.93%,14家定点医疗机构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中也强化中医药全程参与,患者发烧、乏力、咳嗽等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明显改善。
科研攻关: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战“疫”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也是一场科研与时间的赛跑。某种程度上,相关科研攻关的进展,直接决定着我们与胜利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