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宁夏盐池县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盐湖映初心 热土谱新篇(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本报记者 程 龙 张 文

2025年08月25日08: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花马池畔,白茫茫的盐田里,赤着脚的战士与老乡们,或肩挑,或车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宁夏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内的老照片,定格了“三五九旅打盐忙”的历史场景,也铭刻下这座以盐命名的城市,在抗日战争年代作为经济生命线的特殊贡献。

  盐池县,地处陕、甘、宁、内蒙古四省份交界地带。抗战时期,盐池产“三宝”——食盐、皮毛和甘草,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财政来源,为保卫边区、支援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支援前线:

  一担池盐显担当

  “天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的地……生产支前线,参加打盐队……”

  歌声响起,打破了盐湖的静谧,湖畔鸟群腾空而起。湖边不远处100多孔简易窑洞静静伫立。这里是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展盐业大生产的遗址,位于盐池县城东10余公里。

  “当年,八路军战士在这里打盐,创作了这首《打盐歌》。为不打扰群众,他们就近挖建简易的土窑洞住宿。”宁夏吴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建东止住歌声,那段波澜壮阔的大生产运动,在他的讲述中徐徐展开。

  1936年6月,红军解放盐池县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在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出路在哪里?

  盐池县,因盐得名、因盐而兴,有2000多年的产盐史。1937年8月,当时的中央国民经济部发出“大家到盐池驮盐去”的号召,组织军民打盐、运盐销售,改善陕甘宁边区经济。1941年秋,为增加盐产量,八路军三五九旅四支队2000多名指战员来到盐池集体打盐。

  “战士们将盐湖水引入盐田,经高温蒸发结晶,再刮成堆,最后挑出晾干。”胡建东介绍,当时条件差,战士们没有捞耙,就用手捞;没有车拉,就用脸盆端、子弹箱扛。鞋子容易被泡坏,大家就光脚站在盐水中生产,不少人的腿脚被盐茬刺破,被盐水侵蚀,但生产热情从未消减。

  一担担“救命盐”不仅满足了边区军民的需要,更被运往西安等地,换回急需的粮食、布匹、药品、钢铁等大量物资,对打破经济封锁、活跃边区经济贸易、支援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1938年到1943年,从盐池运出的食盐约有12.5亿公斤。

  薪火相传:

  一抹红色永不息

  “我们拼命抢盐,其实是在抢命!”

  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内,红色情景讲解剧《盐耙耙  命根根》中的这句台词,吼出了当年军民的心声。

  “《盐耙耙  命根根》根据三五九旅四支队在盐池夜以继日打盐的故事改编,再现边区军民团结一心、支援前线的历史。”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园长张雨潇介绍,“我们用青少年的视角来演绎,就是为了让红色文化更具感染力,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今年上半年,就有接近10万人次参与盐池县革命历史红色研学。”

  “到盐池参加红色研学前,我们先在课堂上重点介绍盐池的军民大生产细节。”宁夏银川市阅海第二中学历史老师汪鑫表示,活动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了解盐池的革命历史,切实感受到红色基因的力量。

  红色基因的火炬,也在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中接力传递。

  “爷爷,什么是冲锋号?您给我们演奏一段吧。”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孩子们听马章锁老战士讲完抗战的故事,拉着他的手说。这位年过百岁的老兵,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抗战期间,盐池县群众踊跃参军,马章锁便是其中一位。1936年盐池解放时,还是放羊娃的马章锁主动报名参军。14岁时,他成为司号员,跟随部队在抗战中南征北战。1982年离休后,马章锁还时常到学校、部队等地分享抗战经历。

  “娃娃们听好了。”马章锁哼起冲锋号的声调。孩子们先是静静聆听,接着纷纷模仿着哼唱起来。老人看着孩子们,眼中充满期许:“要牢记历史,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红色文化资源是引领干部群众前行的强大力量。”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王光华表示,宁夏不断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开发,在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场馆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让人们在实地感悟中汲取精神力量。

  谱写新篇:

  一片盐碱变热土

  一场大雨过后,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空缀满大朵白云,哈巴湖如同一面锃亮的镜子,镶嵌于绿荫之中。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抗战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催生出新的生机。昔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不毛之地,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羊毛九道弯,头顶有杂斑,柳叶尾过膝……盐池滩羊喝着盐碱水、吃着中草药长大。”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吴庚鸿,同时是盐池县九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说起家乡的“名片”——滩羊,一脸自豪。抗战时期,滩羊就为边区经济作出重要贡献。如今,这位土生土长的盐池人正用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

  “通过羊圈内安装的高清摄像头,结合智能耳标,可实时掌握羊只存栏数量、体温等,还能和远在北京的客户共享信息。”在盐池县花马池镇的智慧牧场里,吴庚鸿展示着成果,“我们要让盐池滩羊的品牌叫得更响。”如今,全县滩羊养殖户约有8400户,滩羊饲养量达330万只,农村居民过半收入源于此。

  盐池人民发扬革命先辈战天斗地的精神,还在盐碱地里养起了海产品。

  宁夏盐池宁丰生物饵料制品有限公司,原来以盐湖里的丰年虫等生产饵料,近年来转型养起了南美白对虾。“盐池的盐碱水盐度高,富含钙、镁、钾等,养出的虾品质更高,口感鲜甜。”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公司技术员滕德林指着一排排巨大的养殖池说,“预计年产30万斤,销量不愁!现在正加紧扩建厂房。”

  思路一变天地宽,盐碱地变成“金银滩”。如今,盐池1.2万亩盐碱地里,海蟹、螺旋藻、三文鱼等高附加值产业多点开花,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微风拂过哈巴湖,碧波荡漾,水草丰茂。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里,革命先辈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被传颂;盐碱地里,吴庚鸿构思着滩羊的品牌化之路,滕德林期待着厂房扩建……

  从一担关系边区存亡的“救命盐”,到如今蹚出一条让百姓增收的致富路,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支前抗战的后勤保障基地,到宁夏重要的特色农业产区……这片被红色精神浸润的土地,正以新的奋斗姿态,书写着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壮丽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5日 02 版)

(责编:王潇潇、彭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