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電信詐騙,亟須正視的社會治理“大考”

士心

2016年08月26日09: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8歲的山東臨沂姑娘徐玉玉尸骨未寒,8月25日媒體驚曝:臨沂所轄臨沭縣大二學生宋振寧日前也在遭遇電信詐騙后,心臟驟停,不幸離世。又一個好端端的家庭,被帶走了希望和未來,也讓更多人深感震驚和不安。電信詐騙,已演變為危害人們財產安全和影響社會穩定的可怕毒瘤,也成為檢驗社會治理水平的大考題。

電信詐騙是通訊技術和金融業務快速發展的“伴生品”。盡管有關部門已多次組織開展整治、打擊等專項行動,包括追蹤到境外抓捕,但自2008年以來,這類案件一直持續高發。據統計,近十年我國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30%的高速增長。僅今年上半年,全國收到詐騙短信人數就高達9.4億,詐騙電話撥出次數28.9億,造成損失合計超過65.6億元。

這驚人的數字背后,暴露出的是監管失序、法律缺位、執法不嚴、聯動不力、功能失調等社會治理“綜合症”。比如手機用戶實名登記、網絡實名注冊,以及銀行卡實名登記,本是對付電信詐騙的利器,國家有關部門也早已出台了相關規定,但由於沒有相應的過錯責任追究制度,電信和銀行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往往以方便客戶為名,睜隻眼閉隻眼,使手機“黑卡”、非實名銀行卡依然泛濫。犯罪分子詐騙得手后,直接扔掉“黑卡”,通過連續轉賬將資金分散到若干銀行卡上提現或購物,很難追蹤查處。

電信詐騙是一種新型詐騙方法,且隨著技術發展不斷翻新“進化”。而我們現有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在認定詐騙數額、共同犯罪審查等方面,仍沿用傳統思路與模式,導致取証難、查處難,影響定罪量刑。法律懲處力度也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其社會危害遠遠大於傳統詐騙犯罪這一現實。同時,對相關灰色產業的打擊,比如泄露或出售私人信息、網上銷售短信群發器和銀行卡等,相關法律法規難以操作甚至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