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0月26日電 (萬鵬)今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將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謀劃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之路,這是舉國乃至舉世關注的議程。今年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研究制定“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一年。作為“十三五”收官年的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第一個百年夢想的時間節點。“十三五”規劃如何制定各項發展目標,也因此受到各方高度關注。今年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多次就“十三五”規劃展開不同主題調研並作出指導部署。多位學者分析認為,習近平在這些場合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做出的研判,為我們勾勒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
“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
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環境、面臨的任務等都將發生新的變化。如何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進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指好道、領好航?“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早在今年5月,習近平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指出,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7月,習近平就振興東北等地區老工業基地、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調研考察時再次強調,“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十三五’時期正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克難時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賈康認為,立足於“十三五”時期,放眼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在關系到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關鍵階段上,能否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克服既得利益的強大阻力和障礙,把“硬骨頭”啃下來,從而在制度變革的探索中獲得解放生產力、進入“新常態”、打造升級版的成功,直接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是否能夠在未來如願躋身發達經濟體之林。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董振華認為,改革從根本上說,就是對各方利益的深刻調整。隻有以鍥而不舍的“釘釘子”精神,敢於動真碰硬,敢於向自己開刀,才能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以積極主動的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
“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
“要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今年5月,習近平在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指出,要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6月,習近平在貴州調研考察時再次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已發生了很大的甚至是顛覆性的變化,結構的調整與提升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義平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起飛,但必須持續加油,即通過結構調整和創新尋求新的主導產業,以使中國經濟適應變化了的約束條件,持續地高質量地發展。“習近平同志在浙江調研時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剛剛起步,有的方面還沒有破題,需要廣泛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指出,這裡提到的“探索”包括理論和實踐方方面面的探索,其中探索新的政策尤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經濟發展“三期疊加”即增長速